「世界很大,我想要挑戰看看在沒有母國的社會系統支持下,體驗透過自身努力,在新的文化社會系統下,取得與台灣相同甚至更豐富資源與視野」
- Steve Huang
Steve Huang是台大財金系校友,赴德前曾於台灣美商 APT ( 現為 Mastercard Data & Service ) 服務。累積四年的外商經歷後,遠赴德國留學並於 2018年取得 Mannheim Business School MBA 學位。
Steve 認為商學 MBA 碩士所學內容與大學商管學院最大的差異主要在於同儕具有工作經驗在個案研究討論上多了實務經驗的基礎與所學可以驗證並可以在求學期間建立人脈,其最大價值在於轉換領域到管理職或轉換新職涯市場。作為行銷領域出身的 Steve 一直鍾情於行銷工作,台灣對於研發製造、半導體在世界有領先優勢。但作為大學體系培養出來的行銷專才,台灣人口所能支撐的市場規模太小,服務導向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口市場去驗證商業模式。與動輒幾億人口市場的美國、歐陸、中國等大型市場相比,在行銷領域上台灣市場刺激小,少了豐富性與挑戰。
因為生活品質考量,Steve 暫時先排除中國作為職涯發展地區,英美 MBA 又學費所費不貲,工作簽證取得也相對困難。處於歐陸市場的德國對海外技術人才開放就業市場,穩定工作加上熟悉德語取得永久居留權相較容易。德國 MBA 學費相對親民,畢業可以轉入歐陸就業市場,在德國可以順便習得第三外語,加深國際移動競爭力,在諸多考量下以德國作為求學以及就業目標。 Steve 認為跨國工作,求職者必須要良好的語言能力,這種語言能力不是單是多益考試成績、簡易日常社交對話,而是能有效率地用目標語言主持會議、團隊合作、順利完成工作並用該語言學習新技能。他觀察東亞這類以考試主導學習的國家,比較容易自我設限,認為一定要準備到某個程度才能去完成一項挑戰。Steve 認為學習外語養與商業溝通技巧沒有截徑,最好的方法是上戰場做中學,他舉例其英語表達能力亦是四年外商工作經驗,直接把外語習得專業領域的知識、與美國同事進行討論磨練而來。德國 MBA 授課主要是英語,為了學習德語,他主動把德語轉化為自然的日常生活經驗。例如利用德語考駕照、參加葡萄酒社團、加入學校游泳隊融入當地社群。
Steve 客觀分析追求海外職涯要清楚認定自己個人的目標,是想要短暫體驗海外生活還是有長久定居打算? 他舉例在德國,許多工程或技術含量相對高的工作並不特別要求德語能力,但是如果在德語上沒有突破,很可能掉入「萬年技工」瓶頸,而無法晉升著重溝通能力的管理職。再加上歐陸重稅制度,幾年下來,所得不一定優於長久耕耘台灣工作。Steve 提點海外的生活從不是完美無缺,最忌諱是忽略國外與台灣社會時空脈絡,以武斷的方式,在國外想著台灣好,在台灣又批評台灣不如國外。最重要是在認清在兩個社會不同處後,理性分析自己的追求海外工作的原因為何並設定目標。
以下是 Steve 給讀者的德國求職經驗分享。
MBA 以後班上沒有找到工作的同學通常都是 Sales & Marketing 領域出身的外國人,其實不只有語言的因素,行銷跟業務領域很倚靠對於文化的理解,大多數公司會直接寫需要德語母語的人,或更直白地暗示是德國人,畢竟很多俚語,笑點就算是德語 C2 也很難操作,尤其在文案發想跟撰寫的上面。但若是做 SEO或 Digital Marketing 的話相對就容易很多,因為著重在工具的操作,但我沒有這類的經驗,所以這類的職缺都只能放水流
因為上述原因,我剛畢業的時候嘗試許多Marketing的缺都沒有音訊,偶有 Global Marketing Manager這類的面試,但通常人資都希望從德國市場開始,常常都無疾而終。後來我投Amazon開給MBA學生的Pathway Operation Manager Program,當初想著如果趁MBA念完轉換到 Operation的領域,在未來想要到世界其他地方工作的可能性也會比較高
面試流程很透明,先是線上測驗,然後是一個HR的篩選,第二輪會安排一天4個面試(通常都是遠端),早上2個,有過的話下午2個,題目也都是Behavioral Question,題庫可以查Amazon Leadership Principal做準備,面試德英雙語都會用到,之後會有一個第三方的德文口說考試,驗證你是否有B2口說的能力,很快會通知結果
心得:Amazon的這個計畫是出了名的雷,雖然薪水很高,升遷很快,不過你面試的時候不會遇到你最後要去的那個工作地點的團隊,像我就被分發到德國正中央的一個小鎮 Bad Hersfeld,一直到工作開始我才知道我的同事是誰,如果遇到不好的同事就會過著生不如死的狀態很快地選擇離職跟上面的理由也有點關係:
在鄉下地方的物流中心通常都只有很傳統的德國人,要融入本身就很困難,所以前期一直無法跟同事建立起很好的關係。
工作上也被限制到只能使用德文,在不熟悉的領域會看起來表現不好或意見太少
我的上司有明顯的歧視行為,多次的批評我的母文化與性格導致領導風格柔弱,並且不允許我使用英文與其他人溝通
這工作需要兩週輪班(早上5點上班或是晚上12點下班),加上附近都只有很小的城市,完全無法建立自己的生活圈,在面對工作挫折時會很難調適加上 Amazon 在物流這塊對待員工的方式實在有點難以認同,所以我毅然決然的離職。
結果才畢業不到一年又陷入了找工作的地獄,第二次找工作有蠻多面試的,主要是因為在德國工作後,比較多雇主會因為沒有簽證的顧慮而把我的履歷列入考量,Amazon的名聲雖然不好,但畢竟是大公司,大家會願意給面試機會不過這次也沒有想像中的順利,雖然大多數的公司願意面試,不過HR總會對於短時間內從上個公司離職有很多考量,加上我的履歷因為這個 Operation 的經驗看起來很不一致,而德國公司比較偏好從唸書到工作都在同一個領域的人,所以往往過了第一輪以後就沒有下文幾個月的奔波下終於拿到我要開始工作的 Flixmobility的職缺
Flixmobiliy 就是 Flixbus,雖然現在遍佈德國但其實他們是個新創 7 年的公司,營運模式與Uber 較為類似,不直接擁有巴士,主要在規劃路線,設計系統跟行銷,近年擴張很快,總部在慕尼黑。面試的節奏也蠻快的,第一面是線上與 HR,談了過去的背景和一些工作相關的需求,因為這個職位與數據分析有關,所以有 Case Study。第二關有先發一組數據要求做分析,做好以後遠端和 Hiring Manager+HR 面試。最後被邀請到辦公室一整天,提前還有一組數據要分析,在辦公室一整天與整個團隊都有碰面,不只有 Case 還有會看一下他們在做的事情,互相評估適不適合,最後簡報數據分析的結果。辦公室語言只有英文,團隊內會講德文的人也是少數,團隊相對也年輕很多,氣氛也輕鬆融洽,是我相當喜歡的環境。面試隔週就拿到了Offer,之後也會在這裡上班。
[後記]
短時間經歷了兩次的求職都快變成找工作大師了,最大的學習還是不要屈就於自己不喜歡的團隊或是工作,不然只會讓已經很辛苦的海外生活更加痛苦而已。Sales 跟 Marketing 雖然困難,不過如果還是留在同領域但語言需求比較低的位置,例如Marketing Operation,Sales Management,或是我要加入的Marketing Intelligence,之後逐步轉換到比較核心的位置,不但會讓自己的經歷更充足,在表現上也比較不會因為語言受限,未來發展也會比較順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