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在韓國教中文也能感覺到韓國小孩學習壓力超級大?

韓國工作543 | 2021年1月05日

從高中就開始學韓文的Apple大學畢業後來到韓國念語學堂,後來開始在首爾的中文學院擔任中文老師。Apple在和韓國華僑小孩相處的過程當中,開始了解韓國教育文化,以及韓國小朋友面臨巨大學習壓力的種種原因。想要從外國人眼中了解韓國社會,一定不能錯過這一集!

這集PODCAST的內容會講到:

➤Apple在韓國找到教中文的工作的經歷

➤韓國華僑的中文程度大概落在哪裡?

➤韓國華僑會意識到自己是華僑,還是會覺得自己是韓國人?

➤家長為什麼會把小孩送到中文學院學中文?

➤Apple在學院教中文碰到的最大考驗是⋯⋯?

➤在韓國想交朋友,可以考慮住Sharehouse

➤韓國租房子可以使用這個APP

➤冬天+疫情期間Apple在首爾的消遣活動

➤韓國人好客嗎?

➤韓國人對鄰居吵鬧聲的包容度有多強?

➤Apple未來一年在韓國的規劃

➤韓國教育文化和台灣教育文化的比較

➤韓國媽媽給孩子很大的學習壓力?


🎧立即收聽: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6YdU0VSzMEGwqs2WBsVBIF 

韓國工作543
韓國工作543是有關韓國生活,在韓國工作和韓文學習的頻道,透過訪問過來人的方式,讓夢想著未來想到韓國生活,想從事和韓文有關的工作的你,邁出第一步。

韓國工作543是有關韓國生活,在韓國工作和韓文學習的頻道,透過訪問過來人的方式,讓夢想著未來想到韓國生活,想從事和韓文有關的工作的你,邁出第一步。

相關文章

[權威雜誌《外交》(Foreign...

勤洗手、戴口罩外,你還可以做甚麼?全球公民如何利用科技防疫?

[權威雜誌《外交》(Foreign Affairs)的評論](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2020-03-20/how-civic-technology-can-help-stop-pandemic)指出,台灣抗疫的成功集科技、行動主義和公民參與之大成,這種文化是對抗肺炎的最強免疫力。 「社群由下而上的資訊分享、政府和民營機構互動合作、政策透明化予民眾議論、營造抗疫共識……像台灣零時政府g0v.tw的分散式社群使用Slack和HackMD等工具協作多個專案……」其具體成果,包括多個版本的實名制口罩地圖、LINEBot、[疫情數據網站](https://covid19.tzeng17.com/)等(超過30個)開源專案, 詳見社群相關的[開放式訪談文本](https://hackmd.io/-m-WjkzJQl6tLvADMCWtcw?sync=&type=)和[專案列表](https://g0v.hackmd.io/@kiang/covid19-opensource)。 中心化的機構有其優勢,但開放政府配上通過科技由下而上的[公民駭客(Civic Hacking)](https://medium.com/g0v-tw/g0v-summit-2016-%E6%8B%86%E5%BE%8C%E9%87%8D%E5%BB%BA-%E5%85%A8%E7%90%83%E5%85%AC%E6%B0%91%E9%A7%AD%E5%AE%A2%E6%8B%86%E4%BB%80%E9%BA%BC%E5%BB%BA%E4%BB%80%E9%BA%BC-ecc5dc991668)最相得益彰,或曰[「堅強民主是數位民主」](https://udn.com/news/story/6656/4106783),在這次找到最好的佐證。 各地有甚麼案例可參考?你除了安在家中"Stay Home",還有甚麼可以做"Save Lives"? ## 資料整理、翻譯及網站開發、杜絕不實資訊 農歷新年期間疫症爆發恐荒蔓延,在短短數天內香港公民開發社群g0vhk的Nandi和其他成員便開發出[「武漢肺炎民間資訊」網站](https://wars.vote4.hk/),整理個案資料及推出防疫懶人包、互動地圖等,其時政府部門的資料還相當有限。中國社群也利用石墨文檔收集資訊並建立[開源平台Wuhan2020](https://wh.opensource-service.cn/),其後北美疫情爆發,留學生論譠一亩三分地也整理了[相關的統計數據及動態](https://coronavirus.1point3acres.com/)。 ![](https://i.imgur.com/WDPgkwf.png) 日本東京都政府將[防疫網站](https://stopcovid19.metro.tokyo.lg.jp/)開源,民間社群如Code for Japan一湧而上接力開發,加入多種圖表、翻譯為4種語言,更遍地開花出現北海道版、大阪府版、千葉県版、青森県版、[福島県版](https://fukushima-covid19.web.app/)等[超過30個版本](https://stopcovid19japan.com/zh-tw),更有台灣朋友加了個[台灣版](https://stopcovid19.pichuchen.tw/)。台灣數位政委唐鳳打起#TaiwanCanHelp的旗號,[在東京都網站的程式碼改正了個錯字](https://github.com/tokyo-metropolitan-gov/covid19/pull/827),被日本社群野生捕獲掀起了話題;但其實更重要的意義,是這類工作很多人都可以參與。 ![](https://paper-attachments.dropbox.com/s_362241E38FBCA80D635BC3D6F54BF3A8C735A0EDC940C1B6D43E4F00E261D4A6_1585357916747_image.png) 這些網站上的翻譯文案、個案分佈、病歷、或筆者參與的[各國邊境管制資料專案](https://blog.code4.hk/covid19-border-controls/),大多都依賴Crowdsourcing群眾外包方式以義工在線上的Google試算表上整理,類近的的模式早在6年前的社會運動中便廣為所用。 資訊客觀透明,除了方便,更重要的是抑制恐慌。恐慌成為了假新聞的温床,加上各處理假訊息的部門本來就人手短缺,疫情只更惡化。誤解造就各種錯誤的防疫方法更甚是種族仇恨,除了謹慎分享這老生常談,可以留意和參與相關專案,如台灣[「真的假的」Cofacts](https://cofacts.g0v.tw/)便以LINE上的聊天機器人闢謠,亦需要大量義工編輯。 ## 抗疫物資生產調配 疫情出現不久便出現搶購口罩、洗手液甚至衛生紙,隨著全球大流行需求暴增又打斷供應鏈,物資短缺更顯嚴重。各地人民都巧用科技或簡單創意解決當前問題,[台灣新創業安科技、AuthMe 和 BiiLabs推出智慧限額口罩販賣機](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442/yallvend-mask-vending-machine)、香港也有新創[Pokeguide](https://www.facebook.com/PokeguideHK/posts/2481347962129643)製作可重用的口罩套、化學博士鄺士山研發出可重用可換濾芯的HK MASK。 ![image](//images.ctfassets.net/6i1c1nl7bhgx/6MyydKSjsTDT5BJveXp8qi/6f0608d87e312f84fa290fe7cbd5e4ad/image.png) 而早於2月初,香港的網台城寨便號召社群以3D列印製作可置入口罩物料的濾罐,放入3M防毒面罩大大降低口罩的使用率。近日智利開發防菌3D列印的公司[Copper3D](https://copper3d.com/hackthepandemic/)與多國的新創、製造商和大學等也合作推出可換濾芯的NANOHACK3D列印面罩。一些設計需要配合專業零件,但他們開放設計圖推廣的更是「分散式製作」,全民分工生產增加規模又減低物流成本。臉書上也有個[肺炎醫瘵物資群組](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opensourcecovid19medicalsupplies/),愛爾蘭的創業家在當中提出[3D列印呼吸機](https://techcrunch.com/2020/03/19/open-source-project-spins-up-3d-printed-ventilator-validation-prototype-in-just-one-week/)解決其短缺問題,一周內便開發出其雛型並開源予人使用,至今更有超過5萬人加入討論相關意念。 ## 用網絡維繫社群、參與黑客松創新 執筆之時歐美多個城市進入封城管制,香港及星加坡也有進一步的社交隔離措施,面對危難還被隔絕人更感絕望。 ![](https://paper-attachments.dropbox.com/s_362241E38FBCA80D635BC3D6F54BF3A8C735A0EDC940C1B6D43E4F00E261D4A6_1585351497297_image.png) 日本停課,[小學生卻在線上遊戲Minecraft一起自己辦了畢業典禮](https://twitter.com/backyennew/status/1238716760552964098)。網上眾多免費資源釋出,更需要的是動力和方向,線上講座、讀書會都值得嘗試;在工作以外,假若科技能用於關懷溝通,對健康往往比想像中更有效果;社群團結一起抗疫,意義也更大。 新問題需要新的解決方法。「黑客松」是各路人馬相聚,務求在短短兩天把新創意實踐出來的活動。在軟體產業由來已久,近年廣被社會創新組織所使用。各種線下的會議和黑客松取消了,線上針對武漢肺炎的黑客松卻是雨後春筍。不定要懂寫程式,也許多工作可參與。 ![g0v黑客松彈幕](//images.ctfassets.net/6i1c1nl7bhgx/hTW4O8fF8brtJDjwgw3g1/2fa9685ac0022b28f58a07d3c93c07d2/image.png) 台灣g0v.tw社群的[揪松團](https://jothon.g0v.tw/)每兩月定期舉辦大型黑客松,最近一次成功以全線上方式舉行,[背後是成員Ronny開發了](https://www.facebook.com/g0v.tw/posts/3617928891581704)混合開源視象會議軟體[jitsi](https://jitsi.org/)和線上文件協作工具[hackMD](https://hackmd.io/)的虛擬工作室讓人可分小組「面對面」討論,直播還加上巡迴的自我介紹和彈幕,務求塑造像實體會議一樣的氣氛、讓成員更有存在感。而德國政府舉辦的線上黑客松也有超逾4萬人參加,結束派對還有DJ 直播,人們在視像會議室造出各種動作配合(和喝啤酒)。 [COVID-19 Solutions](https://airtable.com/shrPm5L5I76Djdu9B/tbl6pY6HtSZvSE6rJ/viwbIjyehBIoKYYt1?blocks=bipjdZOhKwkQnH1tV)和[helpwithcovid.com](helpwithcovid.com)上列表了全球過千個各種需要協作的項目和黑客松,執筆這周末就有臉書、微軟和推特聯合舉辦的[#BuildforCOVID19 Global Online Hackathon](https://covid-global-hackathon.devpost.com/),美國政界舉辦的[Pandemic Response Hacakthon](https://hackcovid19.devpost.com/)、瑞士政府舉辦的CodeVsCOVID19等等,都是全球均可參加的線上活動。 ![](https://i.imgur.com/1I5xui9.png) 坦白說對許多人習慣這種模式、找到自已的位置,不一定那麼簡單輕鬆;工具也許未夠成熟、不少黑客松的項目也許也是曇花一現;而公民開發社群召集人往往面對一邊花費唇舌長期倡議這文化,一邊項目人手短缺或未能協調的局面,但正因如此強烈建議大家去嘗試幫忙,既互相學習又快速實驗有助創新,促進的社群連結有時也比成果重要。更因為,那會是未來。 ## 連結全球、了解國際情勢 台南的朋友發現疫症來襲,可以參加的活動反而比從前更多了,因為一些本在台北的活動都變線上。同樣道理在國際更明顯,筆者身在星加坡,可以參加台灣的g0v黑客松,和包括港日台在內的朋友協作,隔天又可以跳進德國的活動觀察學習、聯繫美國的社群交流。當你和世界各地只是一個點擊之隔,地域隔膜被取而代之,要打破的將更是語言文化的障礙。 病毒不分種族國界,社區之救援當然首要,而國際間的了解和協作也前所未有地有意義,假若各國能對互相的疫情更有切實了解,或許在全球大流行前便能採取更多預防措施。這也是筆者開發[整合各國資訊和新聞影片的多語言網站](https://www.perapera.ai/watch/topic/covid19/tab/tw)的動機。 ![](https://i.imgur.com/r3JLoYr.png) 再談公民社群的處境:很多意念或工作也類同,資料或軟體能互相使用避免重覆,又如亞洲的案例便值得世界錯鏡推廣;而既有社區工作又已應接不睱,跨國合作又涉合大量在地化工作。這時便依賴一直建立的連結,像各類國際開源會議和社群如Code for All或雲集日韓台港開發者的Facing the Ocean (FtO) ,他們日前便於線上聚會交流各地抗疫經驗。 最後軟體世界也不乏政治角力,如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疫情數據便以命名規範為由,把[港](https://github.com/CSSEGISandData/COVID-19/issues/516)、[台](https://github.com/CSSEGISandData/COVID-19/issues/482)和[巴勒斯坦數據](https://github.com/CSSEGISandData/COVID-19/issues/977)分別拼入中國和以色列顯示,幾經辯論惟台灣被正名處理。全球的疫情需要全球的公民公平參與、據理力爭。 ## 支持開放資料、開放協作這種抗體 為促進開放協作科研,白宮和多個政府、慈善或科研組織包括Allen Institute for AI也聯合推出武漢肺炎相關的數據庫 CORD-19,4萬4千篇論文免費公開,數據科學比賽平台Kaggle 也因應推出挑戰,以獎金鼓勵公眾從數據和科研成果發掘更多對病毒的了解,如傳播方式、變異方式等等。此外,新加坡政府開發以藍芽追踪接觸者的APP [TraceTogether](https://www.tracetogether.gov.sg/)也[計劃開源](https://bluetrace.io/),以便各地開放者應用。 ![](https://i.imgur.com/MbZhZgY.png) 筆者在整理各國管制資訊時,發現香港有開發類近的應用,因為開源馬上便可參考運用;社群朋友也除了幫忙協作,更提醒我可運用台灣疾管署、外交部和聯合國的機器可讀開放資料,在兵貴神速之際大大加快進度。 ## 與其「超前部署」,不如在網絡中當下行動 聞名海外MIT媒體實驗室前主任伊藤穰一,曾在[TED演講](https://www.ted.com/talks/joi_ito_want_to_innovate_become_a_now_ist?language=en)分享他在日本311地震時的經驗。面對核電事故,那時他作為「業餘者」在網絡連結到駭客空間主持人、軟硬體專家、參與過建立三哩島監察系統等等的人材,一起群眾募資,製作蓋氏計數器蒐集資訊,再創立輻射監測網站Safecast無償公開數據,成為當時了解福島第一核電廠輻射外洩的重要情報來源。 ![](https://i.imgur.com/WUIt2QR.jpg) 他指出今天我們處於互相連結的網絡,而世界變化太快根本不可預料。過去計劃一切、先預備學習一切的年代已經過去:比起地圖,更重要的是指南針;與其囤積資源、更應及時從網絡拉取(Pull)所需的資源。 在不少都會如倫敦香港做成大規模的停課,[芸芸學子出現各種焦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2kGM3L_Yxc)、感到孤獨迷茫可以理解。而筆者相信這只是時代變革的陣痛,伊藤穰一說「教育是別人賦予,學習卻是自決」,熟習各種遠距協作的工具以外,更重要的是心態。「保持連結、時時學習、活在當下,最能創新 」;創新,才能面對疫症加速了的科技改變。無獨有偶,唐鳳便常說她的角色是地球公民、聯繫者,像這次便促進了政府與民間的口罩地圖合作、[再把經驗輸出到韓國](https://buzzorange.com/techorange/2020/03/11/korean-mask-app/)。 疫情無人能料,「與其成為未來家(Futurist),不如成為當下者(Now-ist)」是演講的結語。適者生存,在變種病毒面前將有更多這種「上線組隊打副本」的挑戰,不妨今天就來實踐參與。 ### 延伸閱讀: - [How Civic Technology Can Help Stop a Pandemic](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articles/asia/2020-03-20/how-civic-technology-can-help-stop-pandemic) - [從福島311震災後的民間動員,獲得面對未來趨勢的法則 / 伊藤穰一](https://bookzone.cwgv.com.tw/topic/details/10797) - [隔離時代:寂寞到喧囂的百人線上黑客松大秘辛](https://www.facebook.com/g0v.tw/posts/3617928891581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