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一個20分鐘的簡單習慣 就能讓大腦記住新資訊

鐘承諭 | 2019年11月03日

西元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赫爾曼·艾賓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曾經做了一個與記憶力相關的實驗,而近年這個研究重新浮上水面,成為校園內幫助學生記憶課程內容的工具。

Ebbinghaus的遺忘曲線研究(The Forgetting Curve)以一小時的課堂為基礎模型,描繪我們如何保存與失去接收到的資訊。資訊的曲線最高峰(記憶最鮮明)的時候在於課程剛結束以後,而如果經過一天時間沒有再度接觸課程資料,將會失去50%-80%的記憶。

The Forgetting Curve describes how we retain or lose information that we take in, using a one-hour lecture as the basis of the model. The curve is at its highest point (the most information retained) right after the one-hour lecture. One day after the lecture, if you've done nothing with the material, you'll have lost between 50-80 percent of it from your memory.

 

到了第7天記憶將消退到剩下10%,到了第30天則幾乎全部消失(僅剩下約2%-3%),這也表示需要從頭開始再學一遍。

By day seven that erodes to about 10 percent retained and by day 30, the information is virtually gone (only 2-3 percent retained). After this, without any intervention, you'll likely need to relearn the material from scratch.

 

但透過理解遺忘曲線的運作,就能訓練大腦來反轉遺忘,花上20分鐘讓學過的東西長期留在記憶中。

 

透過每次間隔特定時間,再次閱讀並處理相同資訊,就能在越來越短的時間內從長期記憶區找回你需要的資訊。

 

根據Ebbinghaus的公式,如果能在接收新資訊的24小時內,花10分鐘複習(這能讓曲線高峰維持在100%),在7天後花5分鐘「重啟」資訊並再度提升記憶曲線,到了第30天,只需要再花上2-4分鐘就能讓大腦完整「啟動」該資訊,並提升曲線。

 

Ebbinghaus' formula calls for you to spend 10 minutes reviewing the material within 24 hours of having received it (that will raise the curve back up to almost 100 percent retained again). Seven days later, spend five minutes to "reactivate" the same material and raise the curve up again. By day 30, your brain only needs two to four minutes to completely "reactivate" the same material, again raising the curve back up.

 

因此只要在特定間隔時間投資共約20分鐘,就能在一個月後仍然對課堂內容保留完整印象。在那之後,只要每個月花上幾分鐘「重啟」,就能保持大腦對該資訊的新鮮印象。

 

Thus, a total of 20 minutes invested in review at specific intervals and voila, a month later you have fantastic retention of that interesting seminar. After that, monthly "brush ups" of just a few minutes will help you keep the material fresh.

 〈Train Your Brain to Remember Anything You Learn With This Simple, 20-Minute Habit 〉原文連結 

鐘承諭

從記者轉職前端工程師,在日本泰國遊歷

相關文章

從動畫《我的英雄學院》(僕のヒーローアカデミア)、《三月的獅子》(3月のライオン)的片頭到日劇《法醫女王》(アンナチュラル)、動畫電影《煙花》(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的主題...

檸檬、花火與俄羅斯娃娃——創作怪物米津玄師的奇想世界

從動畫《我的英雄學院》(僕のヒーローアカデミア)、《三月的獅子》(3月のライオン)的片頭到日劇《法醫女王》(アンナチュラル)、動畫電影《煙花》(打ち上げ花火、下から見るか?横から見るか?)的主題曲,他和知名年輕演員(若手俳優)菅田將暉(すだまさき)的合作曲(コラボ)也引起不少討論。 這些迥然而異的名曲之間不變的是精簡卻直擊人心的溫柔歌詞,以及歌手在MV裡總被遮住大半張臉的神祕形象。你可能聽過有些人叫他米津玄師(よねづけんし),但你也許不知道的是,在這個名字成名之前,另一個屬於他的稱呼,Hachi(ハチ)。 Hachi崛起於日本的原創音樂影片分享平台niconico動畫(ニコニコ動画)。2009年開始,包括名曲《俄羅斯套娃(マトリョシカ)》和《分分合合的羅剎和骨骸(結ンデ開イテ羅刹ト骸)》在內,他以音樂軟體VOCALOID(ボーカロイド)製作的原創曲大受歡迎,在平台上突破百萬撥放次數。當年被認為正值VOCALOID的全盛期,Hachi一名也因此在同好圈聲名大噪。 >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z-9FzIDf0" class="embedly-card" data-card-width="100%" data-card-controls="1">Embedded cont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Oz-9FzIDf0</a> > マトリョシカ 以Hachi的名義,米津接連發表了《花束與水葬》、《OFFICAL ORANGE》兩張專輯。收錄曲多為陰暗深切、具有高故事性的樂曲,這也被認為是Hachi原創曲的主要特徵。 2012年發表的《diorama》是他首張以本名發表、並且原聲演唱的專輯。他在訪談時表示,自己「不想要打著VOCALOID的招牌(VOCALOIDの隠れ蓑にはなりたくない)」。由於VOCALOID是一個廣為人知的形象,即使因其成名相對容易,卻也讓他經常擔憂自己是否真的有與其相符的能力。《diorama》不出意料的大受好評,事先在音樂平台釋出的《vivi》、《戀與病熱》、《Go Go幽靈船》也在發售前就已經獲得高人氣。這張專輯被部分樂迷認為是「Hachi」到「米津玄師」之間的過渡期。收錄曲多保留前期的奇幻成分和洗腦曲調,故事性敘事的比例則相對降低許多。 >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un8O-Tjk" class="embedly-card" data-card-width="100%" data-card-controls="1">Embedded cont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Tun8O-Tjk</a> > Vivi 在本名出道之後,米津製作了《Santa Maria》等多首膾炙人口的名曲。其中《Eine kleine》更被選為東京地下鐵(東京メトロ)的廣告主題曲。與此同時,他也以Hachi名義發表《Donut Hole》、《砂之惑星》等VOCALOID樂曲。在許多粉絲心中,相對於黑暗迷幻的Hachi,米津玄師的歌曲的關鍵字也許是「救贖」。包含《Loser》在內,多首樂曲的概念都著重在擁抱醜陋不爭氣的自身,並以那樣不堪的處境為起始點,以自己的步伐前行。 >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_fKPBPYUI" class="embedly-card" data-card-width="100%" data-card-controls="1">Embedded cont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x_fKPBPYUI</a> > Loser 除了在音樂方面的鋒芒畢露,許多人也許會忽略的是他的藝術天份。高中畢業後,米津其實曾就讀大阪的美術專門學校(専門学校)。他所發表的許多手繪風格PV與專輯封面也大都是親手繪製。除此之外,他亦時常在推特(ツイッター)或Instagram(インスタグラム)等個人帳號(アカウント)上公開自己的圖像作品。可謂才華洋溢的創作者。 如開頭所述,2017年開始,米津玄師迎來他做為歌手的人氣高峰期。不只連續發表《orion》和《Peace Sign》兩首動畫片頭曲,和菅田將暉合作的《灰色與青》、和人氣饒舌歌手DAOKO合作的《打上花火》兩曲也圈粉無數。17年底他發表第四張專輯《BOOTLEG》,並在巡迴演唱會上公布18年冬季日劇《法醫女王》的主題曲《Lemon》,可以說是其從VOCALOID次文化圈進攻到主流音樂市場的漂亮戰績。米津有4支創作曲在2018年於Youtube突破1億次播放次數(再生回数),依此看來這一波「米津熱潮」不只將繼續延續下去,也勢必會觸及到更多海內外樂迷。 > <a href="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X2iy6nhHc" class="embedly-card" data-card-width="100%" data-card-controls="1">Embedded cont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JX2iy6nhHc</a> > 灰色と青

當月曆即將翻到「九月」時,不僅代表著這年將要進入後半戰,對文具愛好者們來說,「手帳」選拔戰才正要拉開序幕!

> ![pic...

科技化 v.s. 手寫力:9月便開跑的「手帳」選拔戰

當月曆即將翻到「九月」時,不僅代表著這年將要進入後半戰,對文具愛好者們來說,「手帳」選拔戰才正要拉開序幕! > ![pic 01](//images.ctfassets.net/6i1c1nl7bhgx/6r5qgxbbB6YMQWCC8ig2uY/73e550a4a347aa45e824611169d29d5c/pic_01.jpg) > (圖片來源:[photo AC](https://www.photo-ac.com/main/detail/374703?title=%E4%B8%80%E6%97%A5%E3%81%AE%E3%82%B9%E3%82%BF%E3%83%BC%E3%83%88)) 在科技時代,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早已是隨處可見的日常風景,隨手一點,行事曆、待辦事項、工作群組或情侶app,似乎就已經幫忙排好了接下來的生活規劃,甚至還可以跟遠方的親朋好友「共享」行程,簡單又方便,那為何還需要得純手寫的手帳呢? 日本的「手帳文化」可追溯至明治年間的1880年,當時的大藏省印刷局(主要工作為錢幣、證券印刷等的政府單位)發給職員們一種「懷中日記」,方便他們記錄工作預定,有條理地管理作業內容,裡頭還記載了租稅相關的法規——沒錯,這就是「手帳」與「日記」微妙差別之所在,相較於日記的個人性與私密感,手帳還包含了行事曆、通訊錄、記事頁、火車路線圖等實用附錄,故延伸出更多用法,無論是運用於職場或記錄個人生活,都很合適。而文具大廠們也針對不同客群,紛紛推出各式各樣風格、格式與用途的原創手帳。 回到科技化 v.s. 手寫的比較上,為什麼現在還有許多日本上班族、業務員在談公事時,仍會拿出手帳一一寫下預定事項呢?拿出平板電腦或智慧型手機固然能呈現一份幹練感,但「手寫」(手書き)這個動作,其實還包含了對這項事物的重視與對對方的尊重,經過手寫又能增加記憶不易遺漏,當然,事後要再重新輸入進手機或是Google月曆當然都可以,不過面對面工作時,這項「禮儀」(マナー)還是得做到位才行。 > ![pic 02](//images.ctfassets.net/6i1c1nl7bhgx/4fqK4TvkfKE6goOmEOEa8Y/19effa10716710a4770303118e962a1c/pic_02.jpg) > (圖片來源:[photo AC](https://www.photo-ac.com/main/detail/496827?title=%E6%89%93%E3%81%A1%E5%90%88%E3%82%8F%E3%81%9B%E3%82%92%E3%81%99%E3%82%8B%E4%BA%BA%E3%80%85%E3%81%AE%E6%89%8B%E5%85%8323)) 不過,離換一本新手帳的時間明明還有四個月,為何九月就要思考下一本手帳該選誰呢?不只是因為有些手帳從10月份就可開始使用,對文具商來說,手帳將負責將陪伴顧客一整年,商品發表與自薦也是一項盛大活動呢!近年來,廣受喜愛的超人氣手帳廠牌「[ほぼ日手帳](https://www.1101.com/store/techo/ja/2018/pc/)」,每年9月初都會舉行發表會,介紹新一代手帳較去年修改了哪些部分、又將推出哪些新的手帳封面與周邊商品。修改的部分往往「微乎其微」,比如說方眼格稍微調整了0.1公釐,或者是行距加大、框線從實心變成虛線、攤開手帳時又能更簡單地被平放等等,但這些「微不足道」卻是最重要的小事,設計師們琢磨再三、精打細算的成果,為的就是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書寫,哪怕他們毫無察覺。 至於手帳要怎麼選呢?最簡單地就是先問自己手帳要作何用途。若是想把自己生活滿滿記錄下來,就可選擇「一天一頁」(1日1ページ)格式的手帳;如果純粹要用於職場,可從「週間記事」(又分為直式的「週間バーチカル」或橫式的「週間ホリゾンタル」)為主的手帳做考量,再搭配有每月月曆的「月記事」(月間ブロック)頁面,以全盤掌握工作進度,又不會因頁數太多負擔多餘的重量。最後再選擇自己喜歡的封面(カバー),職場用可選擇較沉穩、單色的設計,以增加專業度,如果是私人用就能隨心所欲,擇其所愛就好!畢竟沒有標準答案,在選擇與書寫中更瞭解自己,也是使用手帳最有趣的地方了。

日本